熊猫竹高1.5-2.5米

时间:2021年03月04日 来源:

虽然某些种的茎秆生长迅速(每日可生长0.3米),但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~120年后才开花结籽。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。竹的地下茎(俗称竹鞭)是横着生长的,中间稍空,也有节并且多而密,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。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类,另一些芽并不长出地面,而是横着生长,发育成新的地下茎。因此,竹类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长。嫩的竹鞭和竹笋可以食用。秋冬时,竹芽还没有长出地面,这时挖出来就叫冬笋。春天,竹笋长出地面就叫春笋。冬笋和春笋都是中国菜品里常见的食物。竹类生长快,成材早,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,而且竹类枝叶茂盛,根系发达,竹鞭纵横交结。熊猫竹高1.5-2.5米

竹类植物可以利用其可食性:用其笋做各种食品、用其幼秆烧制竹筒饭、用其各种特殊提取物(如鲜竹沥)做药品、饮料等;利用其割裂性:破篾编织用具、竹帘、竹席、竹篱、扇骨、伞骨、灯笼等;利用其负荷力:做桁椽、晒秆、担架、脚手架、竹床、竹筷、矿柱、梁柱、门窗、地板、竹桥、竹筏及其他家具、用具,在民间建筑上有普遍的应用;利用其弹力和抵抗力:做弓、弩、钓竿、竹梢、扫把、扁担、床柱、机脚、手杖、伞柄、撑竿、竹钉、竹箍等;利用其中空特征:做水桶、水管、引水槽、烟筒、吹火筒、竹瓶及竹笙、竹笛等各种乐器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贮具和量具等。熊猫竹高1.5-2.5米竹类的长期的隔离生长和立地条件的不同,使各大竹区繁衍着自己所特有乡土竹种,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竹种分布。

优越而丰富的竹类资源形成了云南省独特的竹文化,当地人民对竹类的利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,而在观赏外,还对云南省的音乐作出了极大贡献,比较为有名的则是傣族乐曲《月光下的风尾竹》,已然随着慜扬的曲调、婉转动人的旋律,走出云南,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民乐而歌中所说的凤尾竹,则是我国有名音乐家施光南,在德宏州芒市坝子采风时,所看到的傣族寨子的以丛为单位的竹类,如今凤尾竹已成为枝头稍微下垂竹类的形象概括。有许多奇异的观赏竹,形态各异,形色优美,让人赏心悦目。

箬竹属阳性竹类,性喜温暖湿润气候,宜生长疏松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,耐寒性较差,所以要求深厚肥沃、疏松透气、微酸至中性土壤。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。竿高0.75-2米,直径4-7.5毫米;节间长约25厘米,较长者可达32厘米,圆筒形,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,一般为绿色,竿壁厚2.5-4毫米;节较平坦;竿环较箨环略隆起,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。丛生竹,为孝顺竹的一种变异。它的株型矮小,绿叶细密婆娑,风韵潇洒,好似凤尾。支干纤细,竹竿上端由于枝繁叶茂,干细。枝秆稠密,纤细而下弯。叶细小,长约3cm,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,似羽状。竹秆及枝为实心或近实心者称为“观音竹”,空心的则称为“凤尾竹”。竹类对城市人民健康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。

竹类节较平坦;竿环较箨环略隆起,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。箬竹属阳性竹类,性喜温暖湿润气候,宜生长疏松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,耐寒性较差,所以要求深厚肥沃、疏松透气、微酸至中性土壤。地被绿化材料,河边护岸,公园绿化。孝顺竹(观音竹):孝顺竹,禾木科刺竹属。灌木型丛生竹,地下茎合轴丛生。竹秆密集生长,秆高2~7米,径1~3厘米。幼秆微被白色的粉,节间圆柱形,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刚毛。秆绿色,老时变黄色,梢稍弯曲。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,每小枝着叶5-10片,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顶端渐尖,叶表面深绿色,叶背粉白色,叶质薄。原产中国,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西南等省区。凤尾竹株丛密集,竹干矮小,枝叶秀丽,能够吸收甲醛,净化空气,常用于盆栽观赏,点缀小庭院和居室。斑竹地径1-3公分

单子叶植物,竹类是单子叶植物,而一般树木大多是双子叶植物。熊猫竹高1.5-2.5米

苏东坡有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“以及”无竹则俗“等诗句,古人称”梅、兰、竹、菊”为四君子,竹在园林中占有重要位置。由于各地的气温差异较大,适宜栽培的竹种各有不同,佛肚竹是观赏竹类的佼佼者,观赏价值很高,不但宜作露地栽植,亦宜盆栽供陈列。同属栽培较多的还有黄金间碧玉,秆黄色,挂有绿色条纹;佛肚竹,竹型较大,节短,节间膨大明显。黄金间碧玉,形态特征:秆高8-10米,径4-6厘米,节间长可达45厘米。丛生竹,竹秆鲜黄色具明显绿色纵条纹,箨鞘草黄色,具细条纹,背部密生暗棕色短硬毛,毛易脱落。生长习性:阳性,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。熊猫竹高1.5-2.5米

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